我們每天都在走路,走路看似稀鬆平常,其實隱藏許多奧秘。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走路是有規律性的?左腳、右腳、左腳、右腳… 是一個動態且平衡的過程,而且是二隻腳的動態平衡過程,二隻腳的動態平衡有什麼了不起的?其實,要維持二隻腳的動態平衡確實是不容易的,想像一下小寶寶先開始學爬行 (四肢的動態平衡),再開始學站立(過渡期),才開始學會走路(二隻腳的動態平衡),一開始學走路總是跌跌撞撞,像企鵝姿勢一樣搖搖擺擺的,經過不斷嘗試練習,學習控制及改進,於是乎越走越好。
那走路需要用到身體的那些功能呢?
簡言之,需要有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統合協調,骨骼系統支撐身體,神經系統發號司令以及與肌肉系統的互相協調,寶寶從爬到開始站立,骨骼及肌肉系統已發育到可以支撐站立的階段,但是平衡還不好,需要扶著東西。等站穩之後,慢慢的寶寶開始試著放開手,因為平衡感不好,所以一開始總是摔倒,神經系統不斷的修正錯誤,重新發號司令控制肌肉,修正動作,腳邁出,重心轉移,換另一隻腳,終於,進化成二腳動物XD。
所以,一旦骨骼、神經或肌肉系統異常,就無法好好走路了,專家可以肉眼判斷走路的蛛絲馬跡了解一個人的走路狀況或是進一步藉由儀器幫助釐清問題原因,微觀檢查方面,神經及肌肉系統常仰賴肌電儀,骨骼系統常仰賴X光、電腦斷層掃瞄、骨密度儀等許多工具可以應用。那綜觀呢?有什麼儀器可以量測步態的動作表現?近年來,由於微積電技術的成熟,已可以透過感測器置放在鞋上,就能取得大部分的步態時空資訊,例如步行速度、時間變異、步伐長、角度變化等等,量化的數據,輔助肉眼判斷,巨細靡遺的記錄一個人走路的情況,如果想要進一步看力量的表現呢?要怎麼才能取得足底力量的資訊?為什麼要看力量的表現呢?
為什麼要看力量的表現呢?足底力量可以看到雙腳與鞋子之間的作用力,可以知道腳的地面反作用力有多大,可以用來驗證矯形鞋墊是否符合效果,可以了解腳施力的情形,評估康復的狀況,可以用來推算力矩…
那麼,要怎麼取得足底力量的資訊?
最熟知的方式是透過測力板,測力板可以得到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然而,測力板本身有一定的高度,為了維持地面水平一致性,以免量測失真,需要特製地板嵌入測力板,也因如此,測力板通常都會固定在特定的場所,機動性並不好,而且,只有踩在測力板上才能擷取到力量,也就是說,在測力板以外的地方是量測不到的,除非架設一整排測力板,所費不貲呀。
量測足底力量的秘密武器 |
圖表介面內容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